全息生命科學 >生命發展的規律

请下载安装最新版本falsh,以便你可以看到下面的flash

Get Adobe Flash player

 

一、 緣起性空

 

一個人、一件事、一個國度、包括整個宇宙都遵循着緣起性空,任何緣起都落到空寂相上,那么,一切都可以是善的;如果緣起落不到空寂相,一切都是惡的。緣起性空就是這個道理。

 

“緣起性空” 簡單講就是有一個起因叫做“緣起”,緣起有善、有惡,有善緣和惡緣。佛教里面講——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是緣起。但是這兩句話理解不好,就使人不想做事情。“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就是說,我今生所做都是前世注定的,我再好也沒有用啊,前世造業,我就該今世受苦,那我就也不想其他了。還有,我布施以后,下輩子的事我也看不見。

到了現在,佛法里面廣泛流傳着因果,而這种因果又廣泛被社會所運用。但是運用落在所謂“因為”和“所以”的關系,就是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這种說法一半是對的,一半是錯的。善因不一定會有善果,惡因也不一定有惡果。在我們身邊發生很多的例子,善因最后是惡果,惡因最后是善果,因為因果要落在“性空”上,要由“四大”所聚成。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必須要种到地上,要澆水,要有陽光,要去施肥,它才能萌芽、才能生長。如果你把瓜种到火爐上、种到天花板上、种到你嘴巴里,就長不出瓜。你有一個种瓜的因,看你怎么种,如果你种錯了,就長不出瓜來,這是一個道理。必須有各种因緣,一個人、一件事、一個國度、包括整個宇宙都遵循着緣起性空,任何緣起都落到空寂相上,那么,一切都可以是善的;如果緣起落不到空寂相,一切都是惡的。緣起性空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能促使善緣輔于惡因,最后得的果是善果,或者能把惡的程度降到最低。就等于說,我命在我不在天,徹底否定了宿命論,一個惡因也不一定有惡果。

如果沒有善緣,善因最后种下的是惡果。所以說因時果地不同。善因必須有善緣去輔助,才有善果可得;惡因雖然是惡因,但是有善緣去化解,必然會得到善果。這個時候,一切規律都是可以改變的。我可以改變我的宿命,我也可以改變一切事物。那時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

所以,生命的發展規律,有因有果是規律,這是必然性,但是它有一個偶然性,事物發展過程中各种偶然因素產生的緣起緣落,在原初演變過程中錯綜复雜,使事物順應周圍的万千因緣而演變。你認識了它的規律,就可以改變這個規律。

 

二、必然非自然,無我乃無為

1、自然規律和必然規律

 

因為、所以是一個必然規律,是一個必然性,就是說有了第一,必然有第二,有了因必然有果,這种因果是相對應的,是在一個時空的窄面上。在社會發展規律和人們生活規律中,因果關系是不能成立的,是不存在的,“因為——所以”是一种錯誤的定律。

 

世人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往往把必然規律當做自然規律。什么叫自然規律?什么叫必然規律?自然規律是說任何一個生命都有生、老、病、死的發展過程,任何一件事物必須經過成、住、坏、空,最后才能達到自始至終的結果。 必然規律,也即某一件事情的發生,它的起因和后果是連貫性的,這就涉及到佛門里所講的因果論,或者是緣起。這里的因果并不等于因為和所以。因為、所以是一個必然規律,是一個必然性,就是說有了第一,必然有第二,有了因必然有果,這种因果是相對應的,是在一個時空的窄面上,放棄自我的机械因果論。

我們主要想糾正這种固有的机械因果論,也就是說:在佛教界兩千多年來的歷史中,尤其是南北朝以后,大家把這种因果規律簡單地概括為“因為和所以”。因為怎么樣,所以才怎么樣。你作惡了,所以才有惡報;你行善了,所以就有善報;你有錢了,就快樂;你沒錢了,就不快樂。如果以這种觀點來衡量宇宙的運行規律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乃至衡量一個人的行為規范,就墮入了迷茫。這個錯不能歸咎于現代人,因為佛教經典里面,從南北朝到現在都出現過這种偏差和誤導。

我們為什么否定這种錯誤的因果關系?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人們的思想中,因果關系就是矛盾關系。比如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我現在教一個學生,在治學上我必須嚴格,甚至會打他。我的行為可能是惡,但我會不會得到惡報?不一定。如果你看到一個惡魔正在濫殺無辜,你把他鎮壓下去,甚至把他殺掉,你會不會得到惡報?

第二個例子,一個人,他的物質生活過得非常丰富,但不見得就能夠快樂,物質上是富翁,精神上是乞丐的,大有人在。相反,一個人物質生活非常貧乏,但精神非常充實,他便會覺得很快樂,不會受到心理上的諸多折磨和障礙。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在社會發展規律和人們生活規律中,上述因果關系是不能成立的,是不存在的,也即“因為——所以”是一种錯誤的定律。

2、無我之作是無為

 

華藏以“有為和無為”的觀點來認識因果關系,就得出了一個定律,一切事情的發展規律,是無為和無不為。無為的正确理解是無我,是以無我去處事。

 

我們把“有為和無為”与自然規律聯系起來講,為什么要這樣講呢?因為從事物的發展規律、自然規律來說,須有各种因素造成這么個結果。如果离開過程中的這些因素,一切都不存在。這就是我們要表明的因果關系。如果离開導致這個因的緣,那么因果將不存在。華藏以“有為和無為”的觀點來認識因果關系,就得出了一個定律,一切事情的發展規律,是無為和無不為。無為并不是四大皆空,而是以無我去處事。

無為,按以前佛教經典和現在儒家、道家的解釋就是說:一切隨緣,心無增減。什么叫一切隨緣,就是該有就有,命里有時終歸有,命里無時莫強求。該生就生,該死就死,一切由天注定。如果是這樣,你就是廢人一個。你只是遵循必然規律,而不去遵循自然規律。這种無為是机械性的,就是說有因果,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這是必然規律,但不是自然規律。這种机械論是錯誤地理解無為。比如一個人有生必有死,這是必然規律,但是他的自然規律是生、老、病、死,要走過几十年的人生歷程。如果拋開自然規律而擇其必然規律,那么一個人生下來,不給他吃,不給他穿,兩三天就會死掉,也可以說是遵循了人生的必然規律,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但這不是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他必須經過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四個過程。只知道事情的始和終,事情的因和果,卻忽略了由因導致果的這個過程的諸多因素,這种做法,這种思想,就是机械性的,是錯誤地理解無為的思想。

無為是不是消极呢?不是。把無為理解為消极,是多少年來人們對佛教的誤解,認為佛教是一种非常消极避世的宗教,与世無爭,整天吃齋念佛,眾生供養,最后就是圓寂歸西。人們,包括佛教界,由于這种思想,由于歷史發展的原因,導致了對無為和因果的歪曲理解,導致了人們對佛教,包括對人生的一种消极的態度。比如,一個人生下來就有病,如果他忽略了自然規律,認為該死就死,怎么樣都是無救了,他就不想奮斗,不去爭取,不去珍惜生命。再如:一個人辦事情,碰到一個挫折,以無為為借口,就會產生一种消极的態度,最后是半途而廢。所以,這种思想如果不在整個社會扭轉和糾正,這种人生的消极態度就會延續下去。

怎樣才能正确理解無為呢?“無為而無不為”,在無為這個名詞下面還有無不為,無為不是任何事情都等因果,等一切因緣具足再去做。無為的正确理解是無我。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他廣開八万四千法門度眾生,但沒有要求人們給他什么回報,人們也沒有什么可以回報他。因為他自身已證到了至高無上的果位。你回報他什么,他都不需要。他就是無所不為,他包容了一切,就像日月星辰一樣,給你陽光雨露,但是它沒有讓你去回報他,而這种無為就叫無我之作。

 

作為一個人,首先要体會什么叫無為,什么是自然規律,什么是必然規律,什么是因果。把這几种關系理解好,吃透它,貫穿到日常生活,行走坐臥當中去,那么你就是一個真正的人。

 

無為是拋開自我去做一切事情,依人來說,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依事情來說,沒有不成功的。為什么這樣講?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做一件事情,有我之作成為有為,有為就是為了我個人的利益,不擇手段去謀取。也許你一時得逞,但是這個事物的結局你是不會如意的。終有一天,這种個人的私欲或不正當的手法會被人們發現。辦一件事情也一樣。如果你帶着個人的情緒,個人的欲望,個人的野心去做這件事情,絕對不能完全放開,完全無我。還會出現勾心斗角。如果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能拋開自身的立場,完全是為了事業而投入進去,是為公,不是為己,符合社會的需要,符合大眾利益,你的奮斗,最后得到了成果,你所做的,你所付出的,是無我之作。這种無我之作就是無為。這就是華藏對無為的定義,無我之作稱為無為。作為一個人,首先要体會什么叫無為,什么是自然規律,什么是必然規律,什么是因果。把這几种關系理解好,吃透它,貫穿到日常生活,行走坐臥當中去,那么你就是一個真正的人。你把這些方法,這些思想用于一個人可以正身,用于一家可以齊家,用于一國可以治國,行之于天下則天下平。

必然規律就是因果規律,是我們所講的因為——所以。而自然規律就是必須由“四大“眾多的條件組合,以無我之作去創造。按照這种目標,有了因,以自己的無我之作去創造各种條件,去達到這個結果,這是自然規律。社會上任何紛爭、掠奪、勾心斗角,國家之間的戰爭,社會風气的腐敗,人性的倒退,原因出在哪里?就是有我之作。這种有我之作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失調,人際關系的失調,人与自然發展規律的失調。無我之法,本身就是無我之作,他不是什么都沒有。因為有了因,貫穿到這個果,這個果所呈現出來的是無我之作,呈現出万物的自然發展規律,同時又是共融的。無我之作是讓你創造一切机會,這种机會是讓你以最快的速度達到這個果,達到你的目的。但是這個目的,不是以突出自我為目的,是以無我為目的。如果人們抱着這种觀念,我想這個社會將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社會。

作為一個人,如果突出自我,就會与別人產生諸多的矛盾和沖突,如果一個組織、一個團体,它突出自我,它將會和其他的單位和團体產生紛爭和矛盾。如果一個國家,它走的是霸權的政策,那將導致鄰國對它的不滿,不和你建立邦交關系,切斷各方面和你的交流,那么這個國家起碼來說是固步自封。這樣的話,這种信息就導致你的事情沒辦法向前發展,因為万物不能獨存。一個人如果使你周圍的人對你不滿的話,你沒辦法生存,因為你缺乏了諸多讓你生存的因素。一個團体,讓很多兄弟單位不滿的話,人家不跟你合作,你也沒辦法發展。再激化一點,個人、單位或團体、突出自我的做法會危害一方,會被群起而攻之,你一下子就沒了。這就是人、社會、歷史的悲劇,就是一報還一報,人就是那么糊涂。

 

三、改變宿命—我命在我不在天

 

全息生命科學開宗明義提出“生老病死延,成住坏空寂”。事物的發展規律必定是有這樣一個點,一個介于死与生之間,空与成之間的關節點,這個點正是轉變的契机。由于這個點的存在,即使我們的根基再不行,當我們能去改變這种因緣,去促成一個新的緣起時,我們必然能夠改變自身原有的宿命程序,這樣,對原來的必然規律,便可以進行自由轉換。這個點是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關鍵所在。

 

全息生命科學提倡“我命在我不在天”。從廣義上的佛法上講,眾生皆有佛性。當你能夠以自身促成善因,起念后自身去創造更多的果來實現它,在這必然過程當中,就能夠去顯現出偶然的一面,把事物的發展規律——一個必然的宿命改變成你完全能主宰和改變的另外一個過程,把原有的固定模式予以解体。以這种方法來說,我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我們的心量,就可以改變我們的過去和未來。

全息生命科學開宗明義提出“生老病死延,成住坏空寂”。人們把生老病死和成住坏空看成事物發展的一個必然規律,若果真如此,那么我們的生命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為什么呢?事物的發展過程或生命過程落于死和空,事物將如何延續?生命具有全息性,如果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只是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那么每一個人的生老病死,你一出生已歷歷記載,相當于已經在大自然中輸進了你的方程、密碼,你已經沒有辦法改變了。作為你的宿命,你做出更多的努力也是白費;大家也沒有必要再學習,命已經注定了,學与不學都一樣。命中王侯將相的話,他就不用學習、不用吃飯了,事實并非如此。我看他不吃飯早晚會餓死。所以,事物的發展規律必定是有這樣一個點,一個介于死与生之間,空与成之間的關節點,這個點正是轉變的契机。由于這個點的存在,即使我們的根基再不行,當我們能去改變這种因緣,去促成一個新的緣起時,我們必然能夠改變自身原有的宿命程序,這樣,對原來的必然規律,便可以進行自由轉換。這個點是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關鍵所在。

當我們來到這個社會、來到這個人世間的時候,我們認識這個社會,我們接受這個社會和被這個社會所接受,一個主体和一個客体的態度取決于我們每一個人自身的規律,也奠定了我們事業的基礎。在主客体這兩者關系中,我們可以把宿主稱為內因,把緣起稱為外因。緣起就是整個外部環境和外部可供你成長的諸多條件,提供給你的諸多養料,稱為外因。宿主是我們自身整個生命全息,一個人以一种什么樣的形式体現,從事什么職業,做什么樣的事情,人生將會遇到什么事情,是挫折還是輝煌。宿主稱為內因,有了內因以后,沒有外部環境去促成,內因也体現不了。這就是所謂理和相的分別,也就是身和影的分別。理是內因,相是外因。一個人有再好的根基,如果沒有外界和環境,就像社會的棟梁,确實是個人才,但是沒有人去啟用他,沒有給他一個社會環境,沒有人生的舞台,再好的根基也會被埋沒。一個很笨的人,如果有成功的環境和條件去促成他,他將會得到更高層次的升華。可見,緣起和宿主兩者同等重要。但是我們如果把它分為第一位和第二位,則主因在宿主,是第一位的。因為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因可以通過內因去創造。到了成住坏空寂、生老病死延,整個外部的環境,可以通過你的愿心和愿力,自己去開創。在這個社會中,有很多碌碌無為的人很可悲,他沒有勇气去創造環境,只是在等待環境和机會。事實上机會是要你去發現、創造的。如果只停留在等待之中,所有的机會都會從你身邊溜走,因為天上不會掉餡餅。要在荒郊野岭開辟一條平坦大道,你必須自己走出來。有了內因的主導,你自己可以去改變環境。外因再好,自己不去主動与四大吻合,宿主不努力是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