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版设为首页加入我的最爱

行武說禪- #佛法入世#系列(2013年4月)

佛法修持者通過踐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來使自身的心性智覺不斷完善,最終成為人格圓滿的“覺者”。因此,佛法的核心持證內涵是以“人的成就”來達到“法的成就”的,通過人人的心性智覺的完善來使淨化人心與社會,人善世必和,這就是“佛法世間、世間佛法”!

“自覺”是以自淨其意、六度萬行使自身對諸法緣起有了正確的認識和對自我規範約束的覺悟,因此又稱“正覺”。“覺他”是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轉而覺悟他人並廣行“六度”,故又稱“等覺”。“覺行圓滿”是自覺、覺他的智慧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又稱“無上正等正覺”,得無漏清淨智破除根本無明、斷盡見、圓滿人格的“覺者”。

“佛”如同世間法各學科之博士一詞,只要具足同樣資格,任何人均可稱之。佛性人人本自具足,只要能證悟自心本性,人人皆可成佛。釋迦牟尼始創佛教,教有“三寶”佛、法、僧,佛為三寶之首,稱之為“佛寶”。

“佛寶”具足六種微妙功德:1.有無上大功德田;2.有無上大恩德田;3.於無足者、二足者、多足者中最貴;4.極難值遇,如優曇花;5.獨出現三千大千世界;6.圓滿世間、出世間功德。以具如是六微妙功德,常能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眾生故,佛寶有不思議恩。」

佛既為覺者、智者,所以世人學佛的目的不外是要開智慧,求覺悟。覺悟之關鍵在於去除煩惱障及所知障。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以息三毒而明三慧,即可“自覺”見性。而後能“覺他”,而後弘法利生。當覺行圓滿具足便是“三覺圓,萬德具”的佛陀了。

釋迦牟尼佛初成道時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清淨自性與佛無異,只因被無明煩惱所覆,因而不能顯發,猶如明鏡蒙塵、明月為烏雲所覆。學佛即是去除煩惱,開顯佛性的持證。

《圓覺經》說:“譬如銷金,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吾人學佛,亦如開採金礦一般,雖然佛性本具,但不經修行則如金礦未經開採,終不能得。所以學佛要明瞭自己佛性具足,精進修行,則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論是多麼頑劣愚癡的眾生,也終有開悟、見性、圓滿覺行的一天。

覺者“佛陀”由於應化不同,因而佛教將不同“佛陀”應化對應別號,即代表“因”的“彌勒佛”,代表“果”的“阿彌陀佛”,代表“性”的“毗盧遮那佛”,代表“言”的“盧舍那佛”,代表“行”的“釋迦牟尼佛”,代表“願”的“阿閦佛、藥師佛”等…,佛佛各異而具足一切智慧無有差別,誠所謂“佛佛道同”也。

覺者“佛陀”有十種通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每號各有意義。

一、如來:指佛陀乘“如實之道而來”之意,又乘“真如之道而去”達佛果涅槃。“如”是指佛陀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如如不動,“來”是指佛陀的應化身為救度眾生而來“如來”意謂佛陀在如如不動的法身中,因悲憫救度眾生,應化而來,故曰“如來”也。

二、應供:是指佛陀經過累劫的修行、度眾,證斷三惑,超越二死,積聚福德因緣,達到“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的究竟佛果,累劫弘法利生,人天理應供養,故名“應供”。

三、正遍知:又謂“正等覺者”,佛陀能正覺一切法、遍覺一切眾,有別於二乘的自覺與菩薩的“正而不遍”。由於佛陀的智慧能正遍了知一切法,故名“正遍知”也。

四、明行足:即“三明、五行”悉皆圓滿具足。“三明”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五行”則為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證得三明則“慧具足”,修持五行乃“福具足”,佛陀福慧雙運,故號“明行足”也。

五、善逝:即妙往的意思。佛陀乃證悟無上菩提的覺者,已經超越生死對待。佛陀“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佛陀覺智圓滿妙出世間,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於涅槃妙境,不再退沒於生死之海,故名“善逝”也。

六、世間解:佛陀具足徹悟十方三際的智慧,勘破諸法空相的“一切智”、勘破諸法別相是緣生而有的“道種智”,勘破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的“一切種智”。佛陀徹底了知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實相,故名“世間解”也。

七、無上士:佛陀之智慧、禪定、戒行等一切智德圓滿,福慧具足,布諸法中涅槃無上,證諸果中正覺無上,故號“無上士”也。

八、調禦丈夫:佛陀慈智雙運,起方便手眼調禦修行者之心性空明,使其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涅槃正道,猶如馴馬師善於調禦馬性,故名“調禦丈夫”。

九、天人師:佛陀為人天導師,示導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勤證三學、廣行六度。眾生果能依教奉行,不舍道法,即能解脫煩惱,故號“天人師”也。

十、佛: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具備以上十種名號者,即名“世尊”。世尊,為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尊貴、吉祥等六義,又稱有德、有名聲等,為世間最尊貴之人。

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親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為憾事。然而在兩千多年前進入涅槃的佛陀,其實只是佛陀的應化之身。部派佛教時代,生身所指的是佛陀的肉身,法身是指佛陀所成就的正法、淨慧等功德,真理契合之身。而在大乘佛教《十地經論》裏,將佛身分為三種,即法身、報身、應身。

法身:又作法性身、自性身。是指佛陀證悟的法性。佛以法性為體,故名法身。“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指的是佛陀自證的境界,是涅槃三德之一,阿羅漢和菩薩雖然也能證得法身,但是不夠圓滿,如《華嚴經》雲:“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其體雖無別,于功德威力則異也”。佛陀的法身即是諸法的自性。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意謂若能從緣起法中通達諸法空性,即能見佛陀真身。法身是離語言、文字、思量的境界,法身若“空色有無之間”橫遍十方法界,在覺悟者眼中,宇宙萬象無一不是佛陀的真身,法界全體無處不是諸法的自性。佛陀應現世間,即因法身能隨處顯現相用,故能教化三千國土。

報身:又作“受用身、第二身”。報身是佛陀曆劫諸世以法身為因修習六度萬行,積集無量福德智慧所獲得的佛果的駐世肉身。佛陀經過九十一大劫修行所成,圓滿報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每修一百劫,始得莊嚴一相,故經雲:“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應身:又作“應化身、應化法身”。此指佛陀應大事因緣、眾生根機,以大悲願心隨處隨類權巧化現的種種身相。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菩薩為救渡眾生,方便化現三十三身,時而顯現佛身,時而顯現凡夫身,時而顯現龍天護法身,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普門應化示現之身也。

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智慧,永離眾患,畢竟安樂,十力具足,妙用無窮,萬古不變,曆劫常存,福智圓滿,自他兼濟,萬德莊嚴。佛陀雖然自證圓滿法性,然而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因此,佛陀示現報身與應身隨順眾生萬千因緣而令之得度。

佛陀是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的聖者。三覺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萬德即: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由於佛陀具此異於三乘的殊勝功德,因而受到世人的尊崇,此圓滿功德稱之為佛德。

【十力】,是指佛陀證得法身實相後,具有十種智力,能說法度眾,摧伏邪見,成辦諸事,自在無礙。十力是:

一、處非處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因緣果報定相。

二、業異熟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三世因緣果報。

三、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禪定的深淺次第。

四、根上下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

五、種種勝解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欲樂善惡的差異。

六、種種界智力:指佛陀遍知種種世間的性相。

七、遍趣行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惡道、聖道所至處。

八、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眾生過去世種種事。

九、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眾生死生之時,以及未來受生之處。

十、漏盡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漏盡與否。

四無所畏又稱四無畏,指臨眾無畏:

一、一切智無畏:佛陀覺知諸法,住於正見,無所怖畏。

二、漏盡無畏:佛陀自信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

三、說障法無畏:佛陀闡示修行障礙之法,對任何非難皆無所怖畏。

四、說盡苦道無畏:佛陀宣說出離之道而無所怖畏。

三念住又作三念處、三意止,指以大悲攝化,恒持正念正知,即使在此三種情況之下亦無有歡喜憂戚之情:

第一念住:眾生熱心聞法行教時佛不生喜心而安住於正念正知。

第二念住:眾生不敬信佛法不生憂心亦安住於正念正知。

第三念住:眾生中有信與不信佛法者無喜也無憂而安住於正念正知。

 

上一篇:行武說禪-#宗门品#系列(2013年4月)   下一篇:行武說禪-#佛法入世#系列(2013年5月)     返回主頁 > 微博专栏 > 行武说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