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脫離環境,勿受制於環境
比如我要坐火車到一個地方,買火車票時,身上的錢不夠買到終點站。能買到的地方離終點大約有160公里路程。我給自己的要求是我必須到終點,如果採取消極的態度就是不行,我去不了,錢不夠。我採取的方法是:將所有的錢買到我能買到的地方,剩下的路我走過去,同樣能到達那個地方。而不是受環境的限制,就受制於這個環境,只是在策略上迂回一下,但我一定要達到我的目的。如果受制於客觀條件,我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地。
每個人應該有每個人的獨立思想、獨立人格,同時又存在局部與整體的和諧問題,個人與集體的和諧問題。比如說到很現實的問題,每個人都有家庭,起碼有父母、兄弟姐妹,在家庭中有夫有妻有孩子。當你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有家庭就面臨家庭的問題,在家庭問題上你怎樣去面對。能夠真正處理好家庭問題的寥寥無幾。是什麼原因?人都是習慣現有的環境,以此將自己的位置設定下來,過分地去依賴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害怕一旦失去這個環境就會怎麼樣怎麼樣,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無非就是這個原因。
比如我當時出來做事的時候,根本就不具備任何條件,可以這麼講。我步入社會,開創華藏,不具備任何條件。第一,不具備師承門派;第二,不具備社會閱歷、社會關係;第三,不具備經濟基礎;第四,從師門到家庭,阻力重重。但我並沒有由於當時所處的環境就不做了。當時出來的時候,第一,面臨被逐出師門;第二,面臨在佛門當中享有一定的位置,當離開後一無所有,連起碼的生存所需都難以保證。這不是利益的問題,而是生存問題。如果我不選擇出來做事,不見得要被逐出師門,從師承關係,不見得他們就對我怎樣,因為我已經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不見得家庭會家破人亡,我也沒有餓死,也活得挺好。我相信我當時的舉動,換成稍有退縮的另外一個人,選擇的道路會是不同的。
所以,採取消極的態度和採取積極的態度是兩個不同的結果。我個人的經歷有這樣的過程,華藏的經歷也同樣。
不能脫節于現有的環境,同時也不能被環境固住。這就要深入到智慧層,你要洞察你個人的生活、家庭、工作發展的發展規律,你現在的環境是什麼?你的目標是什麼?這個環境應該去做什麼事情?從一個家庭,到一個地區,到一個國家乃至到全人類,同時你要有這個勇氣,敢於去走第一步。走第一步並不等於什麼都不想,憑著一腔熱血就去闖,碰個頭破血流,你就不會去跳窗,不會去走門,一定要撞過去嗎?那就是策略。在審時度勢的過程中才講究策略,事情一定要辦從這邊到那邊要一定要過去,但怎麼過去才是最佳方法,還是說到策略。首先要分析我為什麼要到那個地方去,我去了,對我,對大家,對社會的發展規律會有什麼後果,所以決定我必須到那裏去。由於我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受到現有環境的限制,那麼我必須用什麼方法才能突破環境的約制,到達我需要的地方。這就提高到智慧層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