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 自然 無我之作
什麼叫自然?什麼叫必然?自然是說任何一件事情,必須經過成、住、壞、空,最後才能達到自始至終的結果。比如,種瓜得瓜,如果沒有地水火風四大因緣的組合,你把瓜種在什麼地方?種在太空中?種在水裏?或者火裏?根本就沒有辦法萌芽,沒有辦法長出瓜來,必須有地水火風。用佛教的術語來講,必須有四大因緣來組合,才能產生果,才能種瓜得瓜;如果不是這樣的話,種瓜就不得瓜。從這一點來講,我們主要想糾正我們固有的因果關係及觀念,也就是說:在佛教界兩千多年來的歷史中,尤其是南北朝以後,大家把這種因果規律簡單地概括為“因為和所以”。因為怎麼樣,所以才怎麼樣。你作惡了,所以才有惡報;你行善了,所以就有善報;你有錢了,就快樂;你沒錢了,就不快樂。如果以這種觀點來衡量宇宙的運行規律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乃至衡量一個人的行為規範,就墮入了迷茫。這個錯不能歸咎於現代人,因為佛教經典裏面,從南北朝到現在都出現過這種偏差和誤導。
我們為什麼否定這種錯誤的因果關係?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人們的思想中,因果關係就是矛盾關係。比如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我現在教一個學生,在治學上我必須嚴格,甚至會打他。我的行為可能是惡,但我會不會得到惡報?不一定。如果你看到一個惡魔正在濫殺無辜,你把他鎮壓下去,甚至把他殺掉,你會不會得到惡報?這是第一個例子,留給我們去反思。
第二個例子,一個人,他的物質生活過得非常豐富,但不見得就能夠快樂,物質上是富翁,精神上是乞丐的,大有人在。相反,一個人物質生活非常貧乏,但精神非常充實,他便會覺得很快樂,不會受到心理上的諸多折磨和障礙。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在社會發展規律和人們生活規律中,上述因果關係是不能成立的,是不存在的,也即“因為——所以”是一種錯誤的定律。
我把“有為和無為”與因果關係聯繫起來講,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因為從事物的發展規律、自然規律來說,須有各種因素造成這麼個結果。如果離開地水火風這四大因緣,一切都不存在。這就是我們要表明的因果關係。如果離開導致這個因的緣,那麼因果將不存在。我們華藏以“有為和無為”的觀點來認識因果關係,就得出了一個定律,一切事情的發展規律,是無為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四大皆空。一個人有生必有死,這是必然規律,但是他的自然規律是生、老、病、死,要走過幾十年的人生歷程。如果拋開自然規律而擇其必然規律,那麼一個人生下來,不給他吃,不給他穿,兩三天就會死掉,也可以說是遵循了人生的必然規律,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但這不是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他必須經過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四個過程。我們辦事也同樣,並不是以無為去處事,而是以無我去處事。
無為者,無為也。按以前佛教經典和現在儒家、道家的解釋就是說:一切隨緣,心無增減。什麼叫一切隨緣,就是該有就有,命裏有時終歸有,命裏無時莫強求。該生就生,該死就死,一切由天註定。如果是這樣,你就是廢人一個。你只是遵循必然規律,而不去遵循自然規律。這種無為是機械性的,就是說有因果,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這是必然規律,但不是自然規律。這種機械論是錯誤地理解無為。只知道事情的始和終,事情的因和果,卻忽略了由因導致果的這個過程的諸多因素,這種做法,這種思想,就是機械性的,是錯誤地理解無為的思想。
無為是不是消極呢?不是。把無為理解為消極,是多少年來,人們對佛教的誤解,認為佛教是一種非常消極避世的宗教,與世無爭,整天吃齋念佛,眾生供養,最後就是圓寂歸西。人們,包括佛教界,由於這種思想,由於歷史發展的原因,導致了對無為和因果的歪曲理解,導致了人們對佛教,包括對人生的一種消極的態度。比如,一個人生下來就有病,如果他忽略了自然規律,認為該死就死,怎麼樣都是無救了,他就不想奮鬥,他也不想去爭取,他就不去珍惜生命。再如:一個人辦事情,碰到一個挫折,以無為為藉口,就會產生一種消極的態度,最後是半途而廢。所以,這種思想如果不在整個社會扭轉和糾正,這種人生的消極態度就會延續下去。
怎樣才能正確理解無為呢?我們知道,“無為而無不為”,在無為這個名詞下面還有無不為,無為不是任何事情都等因果,等一切因緣具足再去做。無為的正確理解是無我。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他廣開把八萬四千法門度眾生,但沒有要求人們給他什麼回報,人們也沒有什麼可以回報他。因為他自身已證到了至高無上的果位。你回報他什麼,他都不需要。他就是無所不為,他包容了一切,就像日月星辰一樣,給你陽光雨露,但是它沒有讓你去回報他,而這種無為就叫無我之作。
無為是拋開自我去做一切事情,依人來說,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依事情來說,沒有不成功的。無為之法,就是無我之作。無我之作不是消極等待,而是積極創造條件去達到目的。這個目的不是突出自我,而是無我的目的。如果人們都是這個觀點,就呈現出萬物的自然發展規律。萬物共融,各在其位,各司其責,決不是個行其事,這個社會就美好多了。
為什麼這樣講?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做一件事情,有我之作成為有為,有為就是為了我個人的利益,不擇手段去謀取。也許你一時得逞,但是這個事物的結局你是不會如意的。終有一天,這種個人的私欲或不正當的手法會被人們發現。辦一件事情也一樣,如果你帶著個人的情緒,個人的欲望,個人的野心去做這件事情,絕對不能完全放開,完全無我。還會出現勾心鬥角。
一個人辦事情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是很低級的,肯定私心非常重,定是我執,要犯錯誤。這是很低級的處事方法。你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對方的處境,就高級一點,就能夠公平。再高一層,是站在整體利益上來處事。處事時不把“我”字拋去掉,明明做錯了一件事,為了掩蓋第一個錯,就會找十個錯來補這一個錯,然後再用一百個錯來遮蓋這十個錯,老是錯下去,到最後物極必反。所以把自身看得很重,有很明顯的你我之分,就是我執我相的時候。
如果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能拋開自身的立場,完全是為了事業而投入進去,是為公,不是為己,符合社會的需要,符合大眾利益,你的奮鬥,最後得到了成果,你所做的,你所付出的,是無我之作。這種無我之作就是無為。這就是華藏對無為的定義,無我之作稱為無為。作為一個人,首先要體會什麼叫無為,什麼是自然規律,什麼是必然規律,什麼是因果。把這幾種關係理解好,吃透它,貫穿到日常生活,行走坐臥當中去,那麼你就是一個真正的人。你把這些方法,這些思想用於一個人可以正身,用於一家可以齊家,用於一國可以治國,行之於天下則天下平。
必然規律就是因果規律,就是我們所講的因為——所以。而自然規律就是必須由“四大“眾多的條件組合,以無我之作去創造。按照這種目標,有了因,以自己的無我之作去創造各種條件,去達到這個結果,這是自然規律。無為和有為,實際上很簡單。社會上任何紛爭、掠奪、勾心鬥角,國家之間的戰爭,社會風氣的腐敗,人性的倒退,原因出在哪里?就是有我之作。這種有我之作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失調,人際關係的失調,人與自然發展規律的失調。無我之法,本身就是無我之作,他不是什麼都沒有。因為有了因,貫穿到這個果,這個果所呈現出來的是無我之作,呈現出萬物的自然發展規律,同時又是共融的。無我之作是讓你創造一切機會,這種機會是讓你以最快的速度達到這個果,達到你的目的。但是這個目的,不是以突出自我為目的,是無我的目的。如果人們抱著這種觀念,我想這個社會將是一個非常美好的社會。
作為一個人,如果突出自我,就會與別人產生諸多的矛盾和衝突,如果一個組織、一個團體,它突出自我,它將會和其他的單位和團體產生紛爭和矛盾。如果一個國家,它走的是霸權的政策,那將導致鄰國對它的不滿。這樣的話,這種信息就導致你的事情沒辦法向前發展,因為萬物不能獨存。一個人如果使你周圍的人對你不滿的話,你沒辦法生存,因為你缺乏了諸多讓你生存的因素。一個團體,讓很多兄弟單位不滿的話,人家不跟你合作,你也沒辦法發展。一個國家也一樣,如果讓你的鄰國不滿,不和你建立邦交關係,切斷各方面和你的交流,那麼這個國家起碼來說是固步自封。再激化一點,個人、單位或團體、突出自我的做法會危害一方,會被群起而攻之,你一下子就沒了。這就是人、社會、歷史的悲劇,就是一報還一報,人就是那麼糊塗。
中國的歷史也是如此。每當一個統治政權讓臣民們看到它腐敗的時候,人們就會把它推翻掉。在推翻它的政權時,人們的初衷是認為它腐敗,不能擁護這個政權。但是推翻了以後,建立了新政權,又開始重複第一個政權的毛病,又突出自我。最後到了一定的時候,無可救藥的時候,人們再把第二個政權推翻,建立第三個政權,第四個又把第三個推翻,人類歷史就是這個樣子。
一個人的事業也是一樣,比如:一個人是從下往上走,他的生活環境,他的出身地位,非常貧窮,非常艱苦,很多人看不起他。然而,他的獨立生活能力非常強,他能夠自身去奮鬥。這個人成功了,他將掃平身邊的一幫人,也將掃平以前看不起他的那些人,最後也就是導致自己終究要失敗。如果是眾多的人拉他一把,去促進那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他成功之後,反而會跟眾多的人去協調。這就看他接受什麼樣的思想教育。這個觀點可以概括成幾句話:天下大亂,系乎于人心,人心系乎於學術。學術正,則風氣淳;學術不正,則天下始亂。如果你接受的教育體系,教育觀點不正確,加上扭曲的不正確的社會風氣、社會教育對你的影響,那麼你的思想就是扭曲的。現在人們的觀念好像不黑人家,不騙人家,就覺得自己很笨;沒有去投機倒把,沒有去欺詐,讓自己發達,就覺得自己很吃虧。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風氣?什麼樣的思想?這種風氣最後結果是物極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