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版 设为首页加入我的最爱

四方上下無非一心

這個心呢,它不是說你我的心,它是天地一心!為什麼說天地一心呢,我們經常講同體大悲,心造萬緣,心造萬法。那為什麼這麼講,四方上下無非一心。眾生是一心,眾生包括了佛。這個心是不增不減,分別在於念,有念無執這個時候是寂空。你如果說無念,那這塊石頭比你還無念。那你說石頭是佛啊?它是沒念的,那他的境界比你高嗎?只不過是眾生有情有念而已,心是沒有,也是有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不增不減,非色非空。

所以千萬不要被某些層面的一些辭彙偷換概念。一說你的心,我的心,那我的心是一堆肉團,是心臟,你說心臟他會想東西嗎?它不會。你把心臟移植出來,它沒有什麼思維記憶。思維記憶在這裏(大腦),那你說這裏(大腦)是心嗎?這就是意識,這就是念。只不過你把六根識轉為了圓通智,把圓通智進入了平等智,平等智進入了妙覺智。這就是轉識為智的過程。

那麼所謂心的載體,心的功用就在於念上,也就在於智上。所以,在心的分別境上你是無心可覓,你找不到心的。如果你說生物功能的心臟代表心,那你只是肉團。那你說整個人的思維活動過程,更多的是你的神經系統產生的。而你的神經系統,它自主並不存在。用句很簡單的話說,咱們的肉身本身就是四大組合而成,本身就沒有一個“人”。本身就沒有我的存在,因為我是由地水火風組成的,由皮肉筋骨血液組成的,組成一個我。由此再推進一步,心並不存在,因為心的概念,並不是指心臟,而是指你的藏識。是有始以來的知覺智覺,那麼以此來說心就是整個思維系統。你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的資訊,或者是所有的因緣都集中在你這個記憶系統當中。那麼好了,如果以現在的生物學的角度來分析的話就是指神經系統,但神經系統它又是沒有,它不存在。它依附在我們的身體當中,那首先你要明白,你都是由四大組合而成,是不存在的,那何來神經系統呢?它更不存在。

那麼這是從本我上講,所有的資訊,你的資訊能量的捕捉,分析加工,你前前後後,完全是你受外界和自性兩相刺激產生你的意識和覺識。那這個時候你就很明白,心到處都是,到處都不是。那麼心的概念,你們千萬要注意,心不是名詞,它不是一個實相。因為你如果限在名稱上,你將局限於這個名詞的功用,以相來說它只是一個生物器官。那為什麼《論心》上講,四方上下,古往今來惟此一心,它就是這樣,它無處不在,你又覓無蹤跡。隨之於你以識轉智,你到了圓通智,到了平等智,到了妙覺智,那什麼都是你,又什麼都不是,心它是這個。

為什麼說三心不可得,因為它本身覓無蹤影,了無所得,但它又無處不在。它在與不在取決於你本身的思。取決於你以念去造。心它是如如不動,不增不減的。所謂心能生萬法,心能造萬法,是以你的智(前提是你的識已經轉為智了),這個時候因緣而生,心動或者是念動,或者是神經系統動,是不是因念而生啊?由於你自身的生物功能的變化或受外界資訊所刺激的時候,以你自身的閱歷與認知得出一個答案得出一個認知,加上你本身自我系統的這種反應形成了一個對事物的判斷和認知,由此形成了一個所謂的相,所謂的法。

所謂修心,實際上是性。那就落到我十幾年前講過的一句話,濃縮成一句很簡單 “有念無執”,稱之為空,空就是性。但是它是能生萬有的,空不是沒有,空是妙有。什麼是空呢?空就是性,性空。那什麼樣才能空性呢?有念無執。什麼叫明心呢?明心是空加無住。有念無執就是見性。用這樣的表達實際上很簡單也很通俗,也絕對是根本。到目前為止,你很難找到這種表述方法,這是最根本的。如果你老是在究什麼心啊,什麼念啊,色啊,空啊,八輩子你也跳不出這個圈。要不你就是執相於心,如果執相於心,那只是心臟,一團肉。隨之四大一分離,這是爛了的一團肉,沒有什麼用。如果你說思維系統是心,那你為什麼要把這個頭,把這個大腦,這個思維系統說成是心呢?無處不是心嗎,四方上下,古往今來惟有一心。只不過我們把它說成心這個名詞。

從宗教層面上,要讓全世界覺有情去理解它,你不能以心去表達,你必須以性去表達。如果以心去表達,如果依照我們這種表述方法,那就會直接理解成為心臟。要以性去表達,所以叫空寂法性。所以心是這樣的概念,它不是實相的概念。

眾生一心嗎,實際上很簡單,心在動和我在動,首先心在動是由於我的存在,我不存在的話心是不會動的,那心它為什麼會動,是“因”而動,如果無因它不會動。比如說,這個凳子它無因,它自己沒有感知。石頭也是無因,它沒有感知,因此它不動。“修成不動心”,我在佛教界很少批駁他們,以後我會逐步披露,很多都在胡說八道,不動為心,那石頭它是不動的,這個心有什麼用,它沒辦法去造萬物。只有相沒有用,只有體沒有用。所以是不是追到根源來心就是性。回過頭來說,心在動就是因在動,因為如果是無情無我它是不動的。有我的存在,感受到我的存在,我周圍的存在。這個存在是‘因’的存在。是不是因為我感知到周圍一切的存在以後,我形成了一個概念。有這麼多人,這是沙發,這是茶几茶杯,這個人是男是女,穿什麼衣服,因此而動,這就是‘因’。既然這是‘因’,以‘因’來論心的話,這個心也是你的,也是我的,也是它的。四方上下惟此一心。它並不能把心分為我的,你的,不是的。‘因’的緣起是因為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是因為有因的存在,它不知道我坐在這裏,因為它無因,也可以說是無情。首先是我存在了,你存在了,他存在了,這麼多人存在了,形成了當下一心。那麼這個當下一心能分割我和你嗎?是不是四方上下都是一心。這就是完整的空,這就是性空。也就是所謂的空寂。首先空不是沒有啊,所以這個時候是性的概念。如果你用心的概念去理解是可以的,但你不能以相去理解它。如果以相去理解它,那只能是一個心臟。

為什麼會有華嚴和淨土之分呢,為什麼會有密部和顯部之分呢,不過是順應萬緣方便法門而已,然後我們這是究竟地,究竟地是無相是無分別。無分別就是最後要達到的妙覺智。妙覺智之前你首先要達到平等智。現在佛教界只不過是達到圓通智這個境界,最終必須要進入平等智,進入平等智才能即身成就達到妙覺智。

你們要明白什麼是究竟什麼是根本。剛才的心和現在的心是不是一樣,是一樣,但相不一樣,又進來幾個人,但心是不變的,有你的存在,有因的存在,這個時候是心生萬法,萬法由此而生。對不對?萬法萬象。一會又走幾個人,又是一種相,又是一種法。(2010年8月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