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合一
明心見性怎麼理解? 前提是必須先明心,然後才可以見性。那心和性的關係就很顯然了,心契性的時候才稱之為本原。如果心不能夠契合於性,那心就是凡心。只有心契於性,也就是說只有明瞭心,才可以見到性。這個性就是本來面目。但是這個性如果沒有這個心,這個性它不存在;反過來說,也是一樣,兩者之中缺一,對方都不可能存在。如果心離開性,這個心就是一個肉團,這顆心就落到一個相的心了,就是一個心臟,或者一個念頭,一個舉措。
本心和性,不能以心這個概念去衡量。但是兩者又是統一體,就像咱們現在喝茶,你可以把茶葉加水泡成一杯茶,但是你沒辦法把這杯茶還原成茶葉。這個茶就是心性的契合了。
那麼這杯茶,茶葉可以稱之為性,水稱之為心。沒有心,沒辦法體現出它的性用來,你不能拿茶葉去嚼呀,不能和這個心相應,化成為這杯茶。那邊把這個心和性,這個性是本原,這個水也是本原,但是前提是要明心見性,你要把它化為一杯茶,否則的話,你就不用修持了。人生固有的本性,只不過說這個法度的高低不同。因為法度它本身是固有,不要說一個人,就是一塊石頭,它依然具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本原,那麼至少契合它的器用的問題。所以明心徹底,見性清明,這時候心與性的結合才能化成這杯茶,這杯茶才可以用,真正有用的就是它了。但是離開了茶葉和水,它是不存在的;那麼它已經形成以後,它不可能再去還原到茶葉和水。這是心和性兩者不能分開了。它是一個高度統一,就是一句話法。現在只是講了百分之三十。
在窮追心性本身當中,開宗明義告訴你們: 心和性也都是假的。心性合一才是真的 ! 色空兩者都是假的 。你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接下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接下來,‘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些是心經裏面的,其實這是從自覺,覺他,到了覺行圓滿三個階段,修行的三個階段,最後統攝到覺行圓滿之中。
這三者的過程也是綜合的,只不過是從低平衡態到高平衡態的進化。並且三者是同時進行的。因此你執心和執相本身就是執著兩邊了。你必須落於不分辨,那就是不真不假。在這個無分辨當中,追蹤到其小無裏,這時候才能透徹出本性。那你們去追一下,不管是一個話題,一個念頭,一種心脈,追到其小無裏,到那個時候,可能突然之間這個其小無裏,又契合到其大無外,又是一個高度統一到你無法分辨。在這個其小無裏當中,其小本身就包含著它的其大,無裏本身也覆蓋著無外。你就豁然見性了。悟的境界也是不同的,也是分層次的。你會不斷地迷,不斷地悟。隨著你的法度,你最終最終究到你的本原的時候,你不能稱心為本原了。本原就是我們借用本原這個詞,就是追到你什麼也追不到的時候。你窮盡一種思慮,窮盡到你無法去原這個念的時候,念斷了,心也在那個時候契合了。
你們有另外一種修持方式:你把心契在道上,你就對了。其實這句話不管是從表像本義還是實質內涵,都是誤導的。把心契在道上,心在哪里?道又在哪里?本身心就是道,道就是心,你怎麼能把心落在道上?你這不是瞎扯嗎?
人心只能是修出一個人果。佛心才能證出一個佛果。你持有阿修羅心,就證出來就是一個阿修羅果。你不可能說把那個心證到另外一個道。所以人心修持路上,不過這也是很難怪,尤其是在獄中的時候,我有一句詩:以假修真。如果落於執相就落於執著於文字。其實呢,假是沒辦法修真的。以人心去印佛心,你是不可能印到的。以你人心的分別分辨來達到我要求佛,本身你的思維你還是把你自己固在凡夫俗子、習障未退這種狀態,你怎麼能去契合佛心呢?你永遠還是你,打來打去你依然還是你。萬劫英靈不能入聖。所以佛才能修佛,菩薩才能修菩薩。這時候才能契合到心和道本身就是一體的。你如果把它們分開,那就是斷人慧命了。它就把你定在你現在的這種未證道之心,這個一定下來,你就周而復始,最終你還是回到最初的這個點。
所以華藏法門,開宗明義,一直提倡行。只有你自身,你行這個道,你三身才能契合到道中,契合到明心見性,最終契合到最高最高的歸旨。如果不去這樣的話,把你的思慮定在“我就是某某某,我現在通過打坐和修持,來證得什麼什麼果位、果地”。或許有那麼一天,但是這一天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所以咱們在開宗門的時候,就告訴你: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你行菩薩道,你本身就是菩薩。你只能以這種心去契合那種心。你才能去合。
先定位在佛心,然後去證那個佛果。你如果總是執迷於:我現在本身在修持。比如你本來就是一個小偷,你的身相還在小偷小摸的級別上,你現在要用這個證佛果。你不可能的,你證的還是你的小偷。除非你去行佛事。在我們的很多禪宗公案當中,參禪,誰在參禪;修佛,誰在修佛?參禪是誰,修佛是誰,我是誰,誰是我,其實這些隱含著這個窗戶紙。誰是我,我是誰?本來用物理的角度,或是常規的角度,這不是在扯淡嗎?誰是我,這很簡單嗎?但是你推進小小一步,你就沒辦法回答。站在社會人的角度,誰能說:誰是他,他是誰。你猛一想,這不簡單嗎,我就是我。那你再推進一點點,你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你也不知道我是誰了。你如果說我是張三,那我再問:張三是誰?你沒辦法回答。那你只能會說:張三是我。那好了,你只要把這個概念定下來之後,那你和張三這兩個概念之外的任何東西就不是你了。
其實這只是功用的載體而已,來體現出你對宇宙、對萬緣的輻射,而你的作用力才是你學子甲的所在。否則的話你就只有這樣了。你連思慮都不可能存在。
無盡藏,那首《尋春》記不記得?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
你以凡心去尋覓道心,這怎麼可能呢!你回過頭來一看,噢!只能是用道心去契合道心。本來就已經固有了嘛!所以說明心見性,自性本身就具足,自性本身就是圓滿,只不過是迷和悟的問題,覺與不覺的問題。除了你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稱呼,就是這樣。所有的一切一切就在你自身當中,你本身就具足,只不過是你一層一層皮把自己給包裹起來。
性是器,心是用。器無所不包,形而上者謂之器,形而下者謂之用。器可以其大無外,其小無裏。器怎麼用呢?用是它的效。你可以用它裝水,可以裝茶葉,你可以用它裝沙子,這就是隨著你的心。這個器還是如如不動的,它還是它。不過它可以隨順於萬緣去體現它的用。這叫形而上。器它是如如不動的,永遠是這個心,它不增不減、不真不假,它就是是這個杯子,你可以用它喝水,你也可以用它來裝別的,怎麼用都可以。為什麼它會體現它的功用來呢,那就是由你的心來造出萬緣,你想把它當什麼,那麼它就是什麼了。這就是器和用。
心是用,性是本。那麼你說這個器和用你能不能分開?不能吧!它的前提是他先要有一個本原,就是你的性。用就是心了,用是造萬物的心。但是在這個時候,就不要用心這個概念了,也不要用性這個概念了,統統地沒有了。
有人問覺和迷的分別,淨和垢的分別。 為什麼會有淨和垢?淨和垢有什麼分別?那麼迷和覺,如果是覺,淨染都不存在。無論是淨法,還是染法,它都不存在。如果是迷,那麼你就會有淨和染之分。你就會有衣服髒了,然後去洗,這就是淨。衣服髒了不洗,這就是染。衣服髒與不髒,沒有這個概念,就是衣服。衣服就是衣服。髒和乾淨是不是由你的分別而起呀?那麼迷者去分別,覺者不分別。若以染淨證真假,頓漸到底皆塵埃。
你們有些人在繞圈,有些人走的是捷徑。不管你是繞圈也好,你走捷徑也好,咱們這個點在這裏,無論這個外圓有多大,指向都是指向這個點裏面。佛法是至簡至易,非常簡單的。性、心,也是很簡單很簡單的。但是你必須要在體現方便法門,那就是要體現在層層無盡,它要順隨萬緣嘛!你面對一個小學生,一定要給他講微積分,那你只能是給他帶來煩惱,不可能帶來菩提。你頂多教他加減乘除,他就覺得你最偉大。
你們在修持的時候,不落於兩邊,也不執著於中間。那你們就會有,不可說,說了就不對了。那就是心性合一後的妙用了。一加一肯定不會是二。這是一個很淺顯的概念。黑和白,把黑白混合在一起,你想像吧。一杯墨水和一杯牛奶,兩者一個是白的,一個是黑的。你是不是說黑白是統一的,你試試看,你把墨水和牛奶混合在一起,你看它是什麼顏色?它實際上就是黑即是白的,白即是黑的。它並沒有一個一和一個二。然後把一和二加在一起,沒那回事。那如果是把墨水和牛奶混在一起的話,它絕對不是一個統一體,絕對是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它什麼作用也沒有。這個概念本身就是偷換概念。用咱們這個光學原理來說,黑和白只是光的作用,它本身不存在這個顏色,對不對?
你現在想起來都後怕,把佛教所有的經典拿過來看吧,它都是落在色空。真假、正反先把它分開,然後合。把它分開就沒辦法合的,怎麼合呀。把肉體和靈魂你分開,分開以後怎麼合?所以,在七八年前,我就告訴你無非色空二字而已呀!後來,我想要怎麼樣,所以我要怎麼做。當然啦,你可以是順隨萬緣,但是根本並不是那樣。(2010年2月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