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版 设为首页加入我的最爱

 論 心

心乃萬象之主宰。佛家注於明心,道家注於修心,儒家注於存心,皆不離心為道。其心有二性,一曰人心,二曰道心,也即有“惟危”、“惟微”之別。世人不得心傳者,只知“道”在心中,不知“心在何處”,故多執臟腑氣質之心。守心而執象,理欲交馳,聖凡不分,理氣難辨,無怪“勞心而無所成”。

道心,也謂心法。道心唯靜止無為,乃為天性,也謂無極混沌,如如不動,陰陽未判。然人心者,皆感物而動,見境情生。其性為欲性,其心即塵心是也。是故,欲養道心,莫善於寡欲,漸之心性合一,神形專原,則道心居也。

道心之性,人人皆有,而拘於氣稟,蔽於物欲之中。轉為欲心為重,以此即失卻道心,而忘於心法。因而聖人傳心,即傳其未生之心境,無為之心法。此法無相無形,至簡至易,平常心是也。

華藏無相法門,專授潛固有之心,本然之性。本性者,無為佛性也。佛者,具統體大道之智慧。性者,人人皆有而具之佛心。盡其心者,即知其性,知其性者,則知宇宙十方世界之察。

存其心,養其性,可以知天地。天人萬物本同一體,天統四時,心統四端,天地具性,人性悉知,何患人不能盡其性而成聖也。

華藏法門,由盡性致知入手,致知即明理是也。致知之功,由格物入門,格物又有事物及物欲之分。事物者,即流溯源學,經律三藏;物欲之物者,即末本之學,物質之辨,三維世之現實是也。

若格事物而忘末本,則落於執象,格物欲而不明心性之真、經藏之理,則落於頑空。

華藏徒眾,若執有形心者,則血肉一團。此心隨生而有,隨死而無,一氣不來,即成穢臭。此心並非不因生有,不因死滅,虛靈不昧之佛心也。若以知覺運動者為心,此心乃危殆不安之心是也,而非澈妙難見之心,此即氣質之心與本性之心而別也。

宇宙未判陰陽之時,氣具於理,宇宙判分陰陽之後,理寓於氣,理為氣之主,氣者理之充。物象非理象不生,理象非物象不顯。理、氣、象會於天、地、人,三相合一,心性合一者即為聖人。執相頑空,末本不分即為凡夫是也。愚人執於象,賢人通氣,聖人明理。而三才皆匯,心性合一。

易學術數皆言先天後天,而未明詳論,未明至理。故多諦於後天格物論者。

何為先天,生天者是。何為後天,天生者是。生天為理,至靜而無為。天生為象,經緯者是。而經緯一氣流行,默運四時,為宗動之後天也。

道心為理,生天者是,上應至靜不動天,即是生天生地,恒而不變之天也。造此天者謂之聖域,三教歸一者乃為理之同歸也。

人心為氣,上應宗動天而為後天者,此變乃有常之天,造此者謂之賢關,五官百骸,周天奇脈,有象可見之心。上應經緯,賢人之樂,伏人之心也。

若以血肉之心為心者,此心縱情逐欲,萬事憂之,生死限之,無非苦也,何樂之有。

現今傳心者,大都言心在於善,即是道心,心在於惡,即是人心。若如此論,則惡者事惡,其禍隨之,惡有盡而禍也有終。善者事善,則福隨之,而善盡福也有了。善惡禍福,唯念不同,然善惡隨念之現,皆為凡夫人心也,而非心法之佛心。

如不得心法,則不能明善複初,了卻因果輪回之法而窮盡理性,至命合虛。望同修者斟鑒,勿枉光陰也。

神形合一,道覺歸虛,具妙空境。此心還於萬物統體之理。理無在無不在,而聖神合天之心,亦無在無不在。故能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有感而遂通天地。

人心之始,由降裹而生命,以稟受而有性,以應酬萬事而有心,以感於萬事而生七情而謂之情。命、性、心、情合之謂之一理也,則神形合一而生道心。理以覆昌萬物謂之天,主宰萬物謂之帝,以萬物始終由共謂之道。

道者,無聲無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體物不遺,兩在不測,至隱至費,至微至顯,無生萬有,虛合至實,無始無終,無在而無所不在,無物不理而各得其理,至真無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無為而成,至理、至誠、至善也。

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理性,物有物理,事有事理。得理則治,失理則亂。知理之節文,可以制禮,知氣之清濁,可以作樂,知理之尊卑、氣之沉浮、象之進退。教民則謂之政,禁民則謂之刑。以賞為輔,以罰為弼,有終有始,本末不紊,先後有序。明於此,則三教合一理,萬國一統也。

理者吾人之宗祖,氣者吾人之父母,象者吾人之嫡系。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萬法之宗也。若明於此,則三教一家,萬法一源,如手如足,萬物共融而各處其位,各司其職,天地人合一而無彼我之紛爭。賢關聖域,可以同登,大同之世,即在今日。祈懇世人同感、同參、同為,則生靈萬萬之幸也。

千古以上,此心此理同之。千古以下,此心此理也同之。四海內外,宇宙渺渺,凡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血氣之類,萬物之源,此心此理無不同也。

儒曰存心,道曰修心,釋曰明心。教雖不同,而心則一理。佛曰歸一,道曰守一,儒曰一貫,道雖不同,而理則一心。故天地無二理,三教無二心。其文字不同只區於語音,其制度不同只別於鄉俗。因人因事因地,變則通之,神而明之,因勢而利導,此為聖人通權之變也。如不能權變,各守其道而斥他法,各據枝葉而亂迷根本,分門別戶,冰炭相投而爭端,雖人謀之不遂藏,亦是世運逆退,氣消數盡在即。望吾等學人,各宜仰體。

若明心理而合五教為一教,連天下為一家,化紛爭為揖讓,上慰天心,下順人意,此乃一大快事也。

宣化之心法,而五教各有經典,各國俱有遺文,皆上世聖賢化民成俗,代天宣化之言,雖文有萬異,而理無二致。學者應先明天人一理,真知真見,躬行實證,則自然心若懸鑒,見其文則會其志,無論釋、道、儒、回、耶,皆可以登庭明心,徹其底蘊,而得心法命脈。

聖人量包天地,心含萬物。凡厥庶民,視如同胞。教而化之,指其心,點其性,使之同歸一道,同合一天,四方上下,古往今來,一道同風而不難致達也。此道行之一己則身正,行之一家則家齊,行之一國則國治,行於天下則天下平矣。

  

承教北海老人三會末後心法而得
曹洞居士心宇書于同學共參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