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版 设为首页加入我的最爱

 大乘佛教作為菩薩道,其慈悲是殊勝無上的,主要因二:一是所緣即對象乃一切眾生,即具平等普緣性,而非有所選擇而別親疏。二是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即以智慧為本,體現出無住無所得精神,如行布施即三輪清淨,所布施者、布施對象、布施物皆不可得,故無布施功德執念之生起也。


菩薩通過菩薩行而走向佛果,菩薩行是智慧與慈悲的雙運,正是此雙運保證了菩薩趨向佛果的不斷進階。聲聞與獨覺道可視為偏於智慧的單向進路,但要成為聖位菩薩必需慈悲進化以與智慧相平衡而達悲智雙運乃可。偏於慈悲的單向進路並不存在,慈悲要增長至菩薩聖位乃至佛位,必要智慧不斷增長來支撐,否則慈悲與無明等同。

慈悲在菩薩行者的修學過程中,應保持兩向度:一是慈悲在菩薩行中的髮用,二是慈悲的持證增上修習。前者需以慈悲體現在菩薩行中,以利益安樂眾生,勉力踐行普度眾生的弘願;後者需以方便法不斷深化慈悲,令慈悲心不斷增長,向著佛陀的大慈大悲不斷增進。這便是菩薩精神的基本特徵。


佛法修持者證量的慈悲可分三階六品:一有所得慈悲,即凡夫修學者未證無我的慈悲,分下中上三品,即分別與人天道、解脫道、菩提道發心相應者;二無所得有所得慈悲,即因位聖者的慈悲,分下上二品,即解脫道聖者與菩提道因位聖者的慈悲,前者證眾生無我,後者又證法無我,但皆未圓滿證一切無我。


佛法修持者證量鍥入無所得慈悲時,即佛的慈悲,已圓滿證得一切無我故,又稱大慈大悲、大悲、無上慈悲。唯佛的慈悲可稱大慈大悲,在阿含經中就許為佛的不共法之一。對佛教修學者而言,慈悲的修學是一個向著佛陀的大慈大悲無限開展的過程。

佛陀慈悲有六相:無緣,謂圓證一切無我,而於一切法平等平等;普緣,謂由無緣而平等普緣一切眾生;具德,謂本願所引與利他功德圓滿所感;隨應,謂隨緣任運以應身度化眾生,度菩薩以應化身,所謂他受用身,而化凡夫以變化身,即化身;無功,謂功德圓滿,度化不再集聚功德;無止,謂不捨一切眾生而行度化。此乃法根、法眼、法依,乃佛子的根本皈依處。

上一篇:正精進之內涵(2011年12月5日宣講)   下一篇:生命的本質(2014年2月16日宣講)     返回主頁 > 禅修天地 > 禪師慧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