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版 设为首页加入我的最爱

 “初用心”與“老用心”201186日宣講)

達摩老頭曰心了無覓處”!找到心沒是找心還是論心呀或者是說心

找者在顯,論者在慮,安者在清,空者在明!

:既然你認為大家不說話就是心有掛礙,那麼你沒掛礙你也可以說的。參禪就是這樣的,沒有對也沒有錯,在於對別人的啟發,在於對自己的誠信,這就是參禪。

學子:我就是感覺老虎咬刺蝟,無從下口。

:既然這樣,那是事出在你身上,不是出在大家身上,不是因為大家沒有說話就妨礙了你參禪。

學子:我就是講不會妨礙大家的。師父你剛才已經講了,“找者在顯,論者在慮,安者在清,空者在明!”實際上我這是可能在慮吧,後面兩者我沒達到,就是清者和明者我沒達到,在場的很多人都達到了。

:參禪呢,昨天跟大家其實講過了很多。至於什麼叫無義參,什麼叫有義參,什麼叫枯禪,並不是說不說話就是枯禪,說話了恰恰就是枯禪,看你怎麼說。禪者在於印心,在於會意,不在於要聽到聲音。所以參禪,一般用功人實際上有兩種,就是兩種困難和兩種容易,也叫“兩難兩易”。第一就是“初用心”,第二就是“老用心”。你們剛才不是在找心,在論心,在說心嗎?初用心和老用心的分別,現在我也來跟你們講一講,什麼是心,什麼是禪。大家都在說什麼心歸哪里,我的心是怎麼樣怎麼樣,心是空,有心、無心、空心,什麼妄心,等等等等的心。參禪當中,一個是叫初用心參,一個叫老用心參。參禪的初用心就是通病,所謂的初用心,是在參禪剛剛進入了半懂半不懂、似懂非懂,這個時候是初用心。初用心又有一句話叫“偷心不死”,也就是初用心難。初用心為什麼難呢?就是“偷心不死”。大家有沒有明白什麼叫“偷心不死”?

學子:我還不是太明白。

:不是太明白,那至少你已經明白了一部分,我現在不要求你“太明白”,你把你明白的一部分說說,什麼叫偷心不死?

學子:我覺得就是知道了一點,知道怎麼一個下手的方法,但是在實證上又沒有什麼,就好像心裏沒有著落樣的,說不上來。

:打住吧,你這個就叫做“偷心不死”!我問你,知道嗎?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你不要“我不太知道”。既然這個“不太知道”,就意味著你知道,或者說你知道了很多,或者說你知道了一部分。可是現在你給出的解釋和答案,完全就是驢頭不對馬嘴,就意味著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又想去說,又想去體現出自己的“知道”,這就是“偷心不死”,知道嗎?這就叫初心難的“偷心不死”。

怎麼體現呢?好,我現在來跟你說,回顧剛才我問你的話和你的回答,我問你“偷心不死”你知道嗎?你說你“不太知道”。那麼要怎麼理解呢?怎麼理解這個“不太知道”?這個“不太知道”,其實就意味著你知道,或者你知道了一大部分,但是你給出來的答案就說明你不懂。那你為什麼就不能說“我不知道”?為什麼非要用“我不太知道”,然後再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偷心不死”?我估計你連聽都沒有聽過“偷心不死”這四個字,所以你現在就是進入了這個“偷心不死”的難。

其實你信也好,不信也好,且聽我繼續說下去。

初用心難,難在“偷心不死”,這就是通病,參禪的第一通病!也就是說,妄想習氣放不下來,這個時侯無明貢高、妒忌障礙、貪嗔癡愛、偷懶好吃,等等等等,一切都能夠在你的這種似有非有當中,又體現出懂了一些,但是很多又不懂,這個時候在這一個方面就體現出來。那麼這個時候,很多人,很多人啊,在修持上是修到這個過程當中,越修習障越大,或者是越修脾氣越大,越修越貢高我慢,越修越好面子,這就叫“偷心不死”。或者是,什麼人有了一些公案就“習人口慧”,其實習人口慧連自己的“禪屁”都比不上的,“尋章摘句”這些,然後還以為自己很了不起,或者是想盡一切讓別人來認為他了不起。這個時候就生大我慢,就是“偷心不死”了,也叫“禪病”之第一。因為他已經摸到了這個禪,有一點“道心”,甚至是有一點“道行”。但是,他就認為這個大象的腿就是大象,然後無限度地去體現和放大自己的所謂的感悟,在顛倒當中,明明是不懂的,他非要說是懂的;明明是錯的,他非要說是對,無非就是貢高我慢。要記住,這個時候很容易,如果你們進入了禪堂,在打坐的時候就叫做“歡喜魔附心”,“歡喜魔”就到你的心智當中去了。這就是初用心的難,是“偷心不死”。

簡單地說,“偷心不死”它是體現在進入了“禪昧”,但是還沒有入“三昧”,這個時候會體現出一種無明貢高,然後就是“是己非他”、斷章取義、“認指求月”這些等等,都在於為了體現自己“確實懂了”,自己是“禪師”,自己是“學佛的”,自己“很高深”,逐漸逐漸地讓自己越走越錯,到最後走到了“歡喜魔附心”。這個時候你就會“目空一切”,這個“狂禪”由此而來,定能夠呵佛罵祖,但是你又狗屁都不是。這是第一難,叫“偷心不死”。

那麼,初用心還有一個易,我剛才所說的“兩難兩易”。易就是容易的易,易在什麼地方呢?就是放下來“單持一念”,或者叫“單提一念”,這就是易。你如果是能夠這樣做,那就很容易了;如果你不這樣做,那就是很難。“單持一念”就是易,“偷心不死”就是難。

為什麼說放下、“單持一念”就是初用心的易呢?我們說這個修持,尤其是在參禪當中,是“鐵饅頭”,你是無從下口的。但是,你如果契入了禪門宗要,因為它有一個次第路徑給你走,你知道怎麼是善巧,這個時候你唯獨一個,你什麼都不用去做,你也什麼都不用去執,唯獨一個,放下你這個“我”,你處於一種完完全全的開放、接納,在開放和接納當中自然取捨,不要執著於我見我知,不要執著于自己的貢高我慢,不要執著于自己的修持時間的長短,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身份,等等等等,把這個放下去,這是第一步。如果你這一點放下以後,然後“單持一念”,這個時候一切的無明煩惱都將不復存在。甚至出現了,在參禪當中,人家說了你不理解的,甚至是人家罵了你,罵你是什麼什麼都可以,甚至是打了你,因為我們以前參禪的時候是經常挨打的。這個時候,你完完全全地會契入禪定三昧,你就會深刻地去理解對方對你的“棒喝”,其實是使你進入禪定。而不是說,你一定要來升起嗔念,來跟他爭一個高低,爭一個對錯。這就是“單持一念”,一個是放下我執,一個是單持一念。所以,初用心的易就是“單持一念”,初用心的難就是“偷心不死”。我剛才打出的那一段話讓你們對座,就是這樣。

如果說,在參禪當中,你來我去都是想要說明自己的對,想要說明對方的錯,或者是想要體現自己的高,那麼你就是已經進入了“偷心不死”。如果說,你能夠拋下假我,把一切一切的外緣當為禪機,你這個時候,不管對方是罵你也好,是打你也好,你都是歡歡喜喜的。噢,他是給你藥呢,你就得到了你該得的東西。否則,就是佛在你面前,那也是沒用的,佛講佛的法,你用你的理跟佛的法來論一個高低,或者來體現出其實我並不笨,我很聰明,就是差一點點而已。聰明個狗屁你!這就是易。

其實,因為參禪咱們都知道嘛,咱們前幾天都在參一個生死。咱們這個軀殼,或者是所謂的脾性,所謂的什麼榮譽,其實說不好聽話,咱們就一堆肉。所以唯有放下,放不下你這堆肉,你就會越來越老化,到最後變成一堆臭肉和爛肉,就是這樣的。所以,無論行、住、坐、臥、動、靜,甚至是通身的內外,它只是一個念而已,只是一個“一念”。這個念是什麼念呢?疑念、疑情。這個疑念是什麼呢?就是求、證、參、入、透,等等等等。疑勘,你才能夠轉識成智,這叫單持這個念而已,不雜任何的意念。或者說,你在參一句話頭也好,你在看石頭也好,你在看流水落花也好,等等等等,一切一切都維繫一念,這個念是絲毫沒有其他的意念。這個時候你會很快體悟到,你雖然是起了這個疑念,但是你的心力就有如倚天長劍一樣,可以魔來斬魔、佛來斬佛。你不怕任何的妄想,自然而然你能夠去分辨動靜、真假、是非、對錯,而不去執著於因果。所以,這就是所謂的運水搬柴、鋤田種地,等等等等,都是禪機。

禪在生活當中的,你如果勘不破“生活禪”,你就別想進入“祖師禪”,那你就更不用提你進入了“秘密禪”。這就是第一初用心的難和易。老用心呢,“老用心”你們聽過沒有? 

老用心,其實呢,第一難就是“百尺竿頭”,這是第一難.你知道易是什麼嗎?

學子:我體會就是細緻入微,在當下的每一點每一滴去勘破,不用去外求。

:還有誰知道?說一說。老用心的難是“百尺竿頭難進步”,因為百尺竿頭它已經是盡頭了,他就會死活始終在那個百尺竿頭當中踏步,就不願意再進一步,或者是很難再進一步,這是老用心的難。那麼還有誰知道老用心的易?容易的易,知道的可以說說。渴望已經給出答案了,老用心的易是“綿密做去”,老用心的難是“百尺竿頭”。誰能理解這兩句話呢?

剛才已經說了,老用心的難是“百尺竿頭難進步”。所以很多修持人,修持到一定境界以後,他就不願意往上走了,或者他走不上去。一個就是他自己沒有那個意願,他每天忙於接受供養,忙於應酬,忙於想盡一切辦法裝扮一下自己,已經是“成佛作祖”了,所以他死活就是百尺竿頭,他就不再進一步,或者是他難以再進一步。在當今佛教界比比皆是,諸多的所謂高僧大德,什麼老和尚、老禪師,很負責任地講,幾乎百分之九十八就是這樣。一旦升為首座,或者九師之一,那他就掛在這個相上了,天天就端著那個樣子了,就生怕人家不知道他是高僧大德,也已經無心再去潛修。然後是熱衷於世俗當中對他的崇拜、供養,陶醉於自己的這種虛榮。這個法性呢,到此為止。這就是老用心難的第一,這就是“自作難”,這個自作難就是不想進步。

第二步難是不能進步,不能進步就不是他本意的問題,就不是我剛才說的第一現象。

第一現象就是他的自我止步,陶醉於自己,熱衷於迎來送往,陶醉於自己的假像,或者是眾生,或者是他自己,把自己供到了神台以後,不願意下來,不願意往前走。那麼,到頭來他依然是一團肉,依然會變成了一團爛肉。這是不願進步。

另外一個那就是不能進步。為什麼是不能進步呢?到了這個次第以後,如果你陷入了我剛才所說的不願進步,那你肯定是不能進步的。還有另外一種,他願意進步,可是他不能進一步。那又因為什麼呢?他平時在初用心的時侯是一念疑情,以疑起猜,以猜起疑,就是一念疑情,以這個疑作為一念。到了老用心的時候是真。以前的疑是假設的疑,你們都知道,譬如說,來問什麼誰是我啦,我是誰啦,誰念佛?這些其實是“假設疑”,是你來假設,或者指定一個你疑猜的目標,然後來勘破這個疑猜,這是假設疑。

到了老用心的時候這就是真疑真正的疑它會現在你的面前就是說這個疑情不是你的猜而是真。第一個,在初用心的時候,是“猜疑”;到老用心這個階段,那就會出現了真疑。為什麼是會出現真疑呢?他是兩個狀況、兩種狀態,比如說你們在修持當中,真疑現前,它是體現在修持進入了次第的時候,會出現一個真我和一個假我;會出現佛魔同現,佛魔同體;會出現佛的三身同時同應,給你不同的提法。比如說,會出現釋迦牟尼佛給你顯教的說法,會同時出現大日如來給你有相三密的教法,會出現毗盧遮那給你無相三密的心印。可是呢,這三者它都是相互衝突的,這個時候你怎麼樣去取捨?這就是真疑現前。

所以,修持人如果沒有契入秘密禪,到此止步,你只能去參如來禪。其實到了“老用心”,你已經是走完了如來禪的境界了。到了進入秘密禪的時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真疑現前了,你已經證入禪定三昧了,你已經是可以三身合一了,你已經是轉識為智了。可是這個時候,你還是在月下疏影當中,這個月亮,你是可以在水裏面能夠看到,但是你還沒有去摘到。這個時候,一切它都會出現重影,一個真的月亮和一個水裏面的月亮;一切都會出現了重影,都會出現真偽,如果是沒有無相三密心印的話,你到此止步,你也就沒辦法往前走了。

這個時候,就是進入次第以後,你懂得覺和照,就是“覺”和“照”這兩個字了。今年我多次提及覺和照,覺和照的彼此之間的功用關係,我多次已經提及了。到這個時候,就是覺和照起著最關鍵最關鍵的作用了。覺,那就是,這個時候才算是“不覺”,因為覺悟你已經走過了。以你的覺,以你真正地進入了“不動地”心境,去覺這個“真疑境”、“真疑相”的真與假、取與舍、對與錯,然後再用你的“本明”,去映照你需要去與之相應的,與之相通的、相融的這些法相。

比如說,同時,你左邊出現了釋迦牟尼在給你宣法,你的上方出現了毗盧遮那給你的法印。這個時候,你就自然而然,你就會不完全取釋迦牟尼的顯教,不完全取毗盧遮那的密印,而是以顯教來說明密印,以密印來彰顯出顯教。這個時候你就知道,以你在照當中,你就能夠真疑地取捨。但是,你到這個時候仍然是屬於生死關,因為你還是會落於空亡,你還是有一個取和舍,還是有一個取多一點和取少一點,舍多一點和舍少一點。所以修持修禪、參禪,到這個境地是難到你幾千劫、幾萬劫,你如果不入心印,你就在裏面轉,這就叫“鐵饅頭”了,你就死活轉不出來,到最後,就不斷地來來回回,不斷地在不動境當中來來回回。所以這就是“有餘涅槃”。

為什麼呢?如果你不能覺照,最後你肯定會取一個不動地,反正是回到了初用心當中的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反正我誰都不聽,我就聽我自己的。好,你這個時候就是自了漢,就是達到了有餘涅槃,也就是達到了“不來不去”,你就住在這個次第裏面,可能你會一直住下去。這個可能一直住下去,這個時間概念就不是說,像我們這樣的一輩子兩輩子,十年二十年。

因為你不能勘照、不能覺照的情況下,你肯定會選擇初用心當中的佛魔不依,兩邊不靠,兩端不執,就是以自己,以這個自性主宰。可是,因為你沒有覺照,你的自性還沒有完全圓滿的時候,你以自性主宰去不落兩端,這個時候你的境界,或者說你的次第,或者說你的果位,就在“不來不去”當中,就在於“不動”,就在於“有餘涅槃”。所以,你就沒辦法“如來如去”呀,你就不能夠灑脫呀。這個時候,你的百尺竿頭也就到此為止,你沒辦法再進步,是不是?

那怎麼樣才能再進步呢?

祖師禪當中有一句是家寶,家之珍寶,就叫“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達摩祖師說的,這個就是勘破祖師禪的最後的重關,“破重入牢”由此開始,就叫“外息諸緣”,這就是破重入牢的家珍。

剛才所說的這些,本來是今天不願意說。

後人很多是依照南禪當中的慧能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去修的,這個“不思善,不思惡”,其實也就落到我剛才所說的,你頂多也就是一個不動,這就是百尺竿頭難以進步的老用心的難。當然,有很多我沒講。

那麼什麼是老用心的易呢?容易的易,就叫“綿密做去”。其實是相對應的啊,如果你能夠達到“綿密做去”,你就能夠破掉老用心難的第一難,第一難叫不願進步的第一難。這個時候其實就很簡單了,就是在綿密當中更綿密,細微當中更細微,在精進當中更精進,在持戒當中更持戒,你這個時候就能夠保持你時時刻刻的以上求佛道、下度眾生、下化眾生這麼一顆清淨、平等、慈悲的菩提心,而不自滿,哪怕一丁一點的進步,它都是你的助緣,你自然就能夠破百尺竿頭不願進步的這個“第一牢”。你這樣做下去,它自然而然,這個“桶底”自然也會脫落的。

有一首偈語,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在禪宗的公案當中,是寒山說的。“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

前四句是一個境界,後四句又是一個境界。 

你看啊,前四句“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這四句,就是他修持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就叫“獨露真常,不現一切”。因為到這個時候,已經是虛空上下沒有絲毫的障礙了。“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沒有任何障礙,而且已經是到了山巔。“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只能是“天理地先知”,所以叫“獨露真常”。

那麼後四句,你看啊,“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這四句說的是真如妙體,所謂“真如妙體”,凡夫俗子是不能夠知道的。你看,我剛才說的這個月亮,天上有一顆,水中有一顆,他這裏面已經給出來,“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這個時候他已經能夠分辨,水中月和天心月都是月,但是,一個是實相,一個是虛相。當你能夠達到這樣的時候,剛才所說的佛的三身相應,兩身相應,你就能夠去分辨水中的月和天心的月是怎麼回事。水中的月是來源於天上的月,而你自身且在水中,你的受用只是“水中月”的受用,但是水中月並不是“天心月”,可你又在受用的又是水中月。這個請大家去思考了。當達到這個境界時候,十方三世那都是你的住處。

然後,要記住後面這兩句,“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這兩句其實是警語啊,警示語。他是怕後人“認指作月”,特別提醒後人,凡是說的都不是禪。不是說,某一個人說出他這一首偈語,他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不是的。所以,剛才說的這個“初用心”和“老用心”的“兩難兩易”,其實,我今天只不過是比較系統的把這個(講出來)。因為一直以來,我不願意在文字相裏面去給你們構成什麼樣的掛礙,所以語言相、文字相,我從來都極少用,也不願給你們去引什麼公案,參什麼話頭,都是在生活點點滴滴當中和平時當中去呈現出來。

那麼,我今天為什麼要跟你們說初用心和老用心的兩難兩易呢?其實這些,我早在以前已經講了無數遍了,只不過我沒有這麼正規用這樣的術語、用這種方式來講。所以,當你們參禪參到現在這個境地,你們也應該是往前走,不要不進步,不要偷心不死。為什麼一直以來,我都是在以一種你們從生活當中能夠聽得到的,能夠領悟得到的語言來講呢?因為這個文字和語言都沒有實義,都沒有實際的含義。以後你們在參禪當中千萬要記住,咱們是通過文字和語言來表述,但是不要把這個水中月就認為是天上月,千萬不要以自己懂得一些、會說,然後就認為你就是這個境界,不是的,“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而是你要去參悟,你不要老是拿著指著月亮的這個手指,而是你要去參這個月。

學子:那其實真正的禪是一種心心相印,彼此相融,當“禪”現於文字相的時候已經有所偏、執了?

:需要文字相,需要語言相,但是實義是離開語言和文字的。所以說參實義,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還生在水中,那麼我們的受用是水中月的受用,那就是語言文字這些相,要通過這些相呈現出來。而真正的妙用呢,是天心之月呀,這是真正的妙用。哪天跟你們說說什麼叫“天心月圓”。

所以,參禪一定要留意這個,你不要說,人家說話了,那就不是枯禪;人家不說話,那就是枯禪。如果要這麼理解的話,我們在山裏面,我們的參禪是不說話的,兩個師兄弟,三四個師兄弟坐在一起,彼此是眼睛一閉,到最後一出來,他在想什麼,我在想什麼,他去哪了,我去哪了,到哪里去拿什麼東西了,我們都是了了分明,都是一清二楚的,不用去說的。難道這樣就是枯禪?


上一篇:參禪與覺悟(2011年8月4日宣講)   下一篇:師謂“七十二空性”之緣起(2011年8月8日宣講)     返回主頁 > 禅修天地 > 禪師慧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