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版 设为首页加入我的最爱

禪定三昧精要(2011年4月17日宣講)

:參的才是重要的,參的是你們自己的。今天剛好是禮拜天,又是辟穀,所以你們這種形式很好。參禪,每個人在說話的時候,或者是每個人在分享他的參禪心得、禪路心得的時候,有個方法值得你們去試一試:當對方在說話的時候,以自身與對方的心境進入相融的狀態。

所以以後你們參禪時,可以嘗試這種方法,當一個人在說話,一個人在分享修持心得的時候,你們無妨進入他的心境去體會,這樣的話,內觀與外觀就沒有分別了。因為內觀都是在觀心起照嘛,所以你這個時候,內觀是觀心,外觀是起照。你們如果是以我剛才說的這個方式,那就是內觀起照。這樣的話,你們的感受會不一樣,你們既能夠去與對方的禪地相融,同時也能夠在與對方相融的過程中,返照你們相互之間心與心交融碰撞所產生出來的“一加一大於二”的這種狀態。或許你進入了心相如如的狀態時,就能夠感知對方,或者是可以真真正正地、真真實實地感受到對方,他的心態、他的形態,甚至是能夠感知到對方的一舉一動。因為你們現在已經可以這樣做了。

學子:師父,怎麼能進入他的心境呀?

:你調整自己的狀態呀,他在說話的時候,你可以調整自己的狀態,找到你自己屬於你,把他當成你這種狀態。通過如此反復幾次以後,你就能真正感知到,對方說第一句話的時候,你會知道對方想說第二句;對方說話,你會知道話後的意思是什麼,這是第一個階段,這就是起照的階段。到了起照階段以後,那就進入了一個覺照階段,那就是你能夠真正地感受到,你和對方是相融的,那這就包括了對方的一舉一動,對方的起心動念,甚至包括對方所處的環境,你都能夠一一地去感受到。最後能夠去覺照。

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分為三部曲的。一個就是當你們在參禪的時候,首先,因為參禪是不允許你有我執和我見,也就是說不允許有斷見存在的,你不能帶著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或者是帶著一個持執己見的心態來參禪。參禪是要以一種完全的放開、容納和無意識狀態。這個時候,因為你的斷見和我執不存在,你就能夠使自己清淨、坦蕩,也就是進入一種虛空境。第一步,你就可以以這樣的狀態,且把它說成一種生命的狀態,至少對方說話時,在表述他的一些修持見地和修持心得的時候,你不會產生斷見,不會產生是非二元的對立,或者是二元的分辨。你只是知道,哦,他為何要這樣說,他這麼說是什麼意思,他現在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到了第二個階段,因為你已經進入第一種狀態了,就是觀心了,那麼到了第二個階段就是起照過程了。就是當你以第一種心態,以第一種狀態與對方相融的時候,你已經完全沒有我見,也就是他就是你,你就是他,沒有了我見。這個時候,你也就能體會和領略對方當時所處的心境、當時的心態,他所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對方說第一句的時候,你至少能知道他第二句是什麼。因為他的思維就是你的思維,用簡單的話來說,你已經進入了對方的大腦了,你已經進入了對方的思維了,所以說他的思維也就是你的思維,因此他的思維你肯定是能夠感知到的。也就是說,他的下一步將會是什麼,你是很清楚的。那麼隨之而來,你就能夠知道,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了。

因為文字和語言表達,它只是一個表像,以這種相來說明內心的感受。但是文字和語言並不能完完全全準確地表達你內心的感受,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通過他的文字和語言,去知道他的文字和語言背後的真實的感受是什麼。比如說咱們現在打字,打一個“好”,你很難和語言去相應,因為語言的語音有輕重、長短,所以這個“好”呢,它有時候就是發音“好”,堅決、短促,就是真正表達“好”的意思;如果這個“好”發音細長、慢,那其實就是“猶豫”或“不好”的意思;如果這個“好”是用質問的口吻,那就是“不好”的意思。這和文字又不一樣,所以說文字和語言有時候存在斷層和隔閡。

因此,文字和語言所表述的並不能完全地去闡述他的內心。當你這樣做的時候,當你進入了覺照、觀照的時候,你就能夠知道在他的文字和語言之外,他的心態的核心是什麼,他真正想表述的是什麼,他真正的意圖是什麼,你這個時候就能夠感知的到。

到了這一步以後,在修持上已經是進入了楞嚴三摩定了。因為“山河大地無非法身”,這句話是在這裏體現出來的。為什麼說“山河大地無非法身”呢?就是一草一木、山河大地,它的狀態即是你的狀態,當你融入的時候,它的狀態在你身上體現出來,在你的身心體現出來是非常分明的,也是層層無礙的。這個時侯才能說一切都是我,我就是一切,這樣你才有資格說這句話,也才有可能你真正地去實證到了有這麼一個過程。

那麼,到了第三個過程,那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第三個就是一個覺照過程了。當你完成了前面的兩個步驟以後,因為從真實理見來說,那就是第一,你能夠知曉對方的心態,你能夠知曉對方的起心動念和念念相續的過程,你能夠知道對方的緣起落於性空。到了第三個階段也就是覺照,那就是對方所處的環境,對方的一舉一動,你都是了了分明的,因為這個時候,你就是他,他也就是你,所以就叫做“無刹不現身”,在這裏體現出來。

你們現在可以按照我的一、二、三這個步驟去參禪,參禪就是必須要這樣參的。當然,以前的參禪,那也就是前面的八個饅頭,最後是第九個饅頭,吃完以後才能飽。無妨以後可以這樣試一下,你們可以一個對一個,也可以象這樣。雖然人這麼多,當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參禪過程如果是有義參,你可以打斷;如果是無義參,不可以打斷。也就是說,讓對方完整的表達和表述他的見地以後,你才有可能去明白對方是什麼意思。所以如果是在有義參,也就是說在論理,在思維論理的時候,你可以打斷對方。你已經明確知道對方出現了偏誤,你為了不使他把這種偏誤延續下去,你可以隨之用一個動作,用一種聲音,用另外一個問題,可以直接地打斷他的思維,讓他的續念可以斷層,可以斷念。

那無義參你就不能打斷了,因為無義參的時候,可能就是你知、他知,別人並不知。也就是我在說話,或者是剛才誰在說話,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同的,有不同角度,可能這句話剛好對你契入了,那你這個時候進去就是了,因為這句話對你剛剛有用。可能說者是無心,但是聽者有意;或者是說者有意,聽者無心,這就是無意參。

所以,今天我才算是第一次跟你們講到怎麼樣才算是參禪,怎麼樣才算是禪。以前你們在各地,包括在群裏面,那也叫“參禪”,我始終跟你們說那叫論理。當然,這個理呢,物象沒有理象,它是不能彰顯的,這是必要的,因為我們置辯無礙嘛,施者適得其中,“其中”就有方便說法和置辯無礙。這個理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你們現在一定要深入進去。剛才已經說了禪定三昧的精要。所以你們如果是能夠按照這個步驟去做,可能你們會有一個全新的感知。

我暫時先說到這裏,你們可以繼續提問題和繼續發表意見,繼續發表你們的看法。

學子:師父,三身合一也是這麼過程吧?

:這個三身合一,其實還早著呢,還沒有達到這個。因為三身合一就是一個覺和行圓滿,我剛才所講的是覺照,還沒達到覺行。

學子:今天聽完師父這些具體的方法以後,我覺得我好象,本身有一點清晰的過程,應該那麼去做,聽師父這麼一開示以後,更加明白了,當別人在說的時候,真正去多多體會他的心的一個狀態,把自己融入到對方過程中,輪到自己講什麼的時候,儘量敞開自己的心扉,然後真實地把自己的東西展現就行了。

:你所說的,其實也是在這麼長時間來,普遍帶有的心障,你們每個人都存在的。我記得是昨天晚上有位弟子曾經來問我一個問題,就是說他有時候,在行事的時候還存在著習氣,所以他就是極力地要去消除,或者是遮罩這種習氣。由此,就衍生到很多人,在修持當中要去講空性。

我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跟你們講:空是有加無住。空性它不是沒有。所以到了今天,也有不少人是一講到空性就不能有我。我也跟你們講過,什麼叫無我呢?有加無執,那就是無我。其實我已經是用很通俗、很簡單的語言和文字來表達了。當他跟我提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回答他一句話,他當下也就會心。我反問他:沒有習性又何來佛性?你說石頭有沒有習性?它沒有,但它絕對不具備佛性。所以習性呢,它是當你清淨的時候,這就叫佛性;當你不清淨的時候,就叫習性。兩者的區別就在這裏的。

學子:煩惱即菩提?

:是的,煩惱即菩提。比如說一個人的執著,當你三心執著的時候,你是在無畏佈施,這就是佛性;當你執著於假我、有我,斷我的時候,那這就是魔性。你都是在做,三心具足你在做,那這個叫無畏佈施,叫無畏精進;如果是我慢、斷見,你在做,那這個就是魔性,這個是在為非、為害。所以要記住這一點,就是你逐漸逐漸地把所謂的習氣,給它提煉純潔成為佛性,也就是把你所謂的習性給它提煉純潔成為佛性。它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並不是說我不要、不能有。要空性,要把自己空掉,要自己不能有習性,不能有習性那等於是你沒有感知。

前兩天我在群裏面跟群外的一個叫妙長壽的同修探討,在探討過程中,我們的對話都是通過第三人去轉述的。他的體現就是一種我見和斷見的執著,因此就是認為誰都有問題,自己沒問題。然後誰說出一句話來,誰表述見地,他的第一個感知,或者是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在別人的話當中找出漏洞,或者短處,然後以此去抓住對方的所謂漏洞,或者短處來加以回駁、評判,以此來覺得,哦,我比你高。

其實現在在咱們的群裏也有這樣的人,那就是習氣啦,那就是習性了。只不過當對方在表述的時候,你融入進去,你還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或者對方還沒說完呢,你抓住他半句話加以反駁,然後講出你那些似是而非,看了不少經書,什麼都懂了一點,自己並沒有實證過的一些理論,極力去反駁別人。其實說不好聽的話,你是不知天高地厚;說嚴重的話,你在自斷慧命,你真的是在自斷慧命的。因為這樣的話,你已經是無所接納,無所清淨了。所以這一點,你也是要去從自身的起心動念上加以匡正,這一點很重要。

可是,咱們從知識的層面來說,一個人的知識,或者是智慧的增長和提高,它來源自於不同的見地和不同的意見。一個人你如果是都是去接納,或者說喜歡和你意見相同的,贊同你的觀點的,你自己願意聽的,其實你是增長不了智慧的,你頂多也就那樣了,甚至你真的會越來越覺得自己比佛祖還佛祖,覺得自己那是不得了,真的是覺得自己會飛,其實你很快就會摔得粉身碎骨了。

所以兩邊不落,你們不要執著於兩邊,不要讓習性作祟,不要讓佛性泯滅,你把握這個中度也就行了。

我接下來再說得比較重的,剛剛打出來的,其中我說了一句叫:“己尚不明卻亂指雲峯,當心摔個粉身碎骨!”其實這個說輕一點的話,你是在自斷慧命,因為你拒絕智慧了嘛,拒絕別人,拒絕不同的見地、不同的意見,其實呢,你已經拒絕了智慧。同時,如果是對方見地不明的話,你又以你的一知半解去跟對方胡說八道,或者拿對方的某句話去斷章取義,那就是也會斷人的慧命。因為人家正走的好好的,你突然一棒子把人家打得暈頭轉向,然後你自己又不能收場,你沒辦法對對方慧命負責,這就是在斷別人的慧命,但是首先你已經是在斷自己的慧命了。這個千萬千萬要留意的

這個習性比較多,如果把這個“習”字換成“佛”字,也不是一樣嗎。

聽完以後慚愧,慚愧後生歡喜,那也就是一個覺和照的過程了。你光慚愧不歡喜那也不行的,知慚愧那也就知道自己的不圓滿和不足,生歡喜是,哦,原來這麼回事,我又前進了。不就是這樣嗎?


上一篇:隨緣住空(2011年4月15日宣講)   下一篇:持戒與護戒(2011年4月19日宣講)     返回主頁 > 禅修天地 > 禪師慧示 >